每次講到公設比很高這件事,總會出現一種聲音:
「應該要規定公設不計價,才能降低房價」
會有這種觀念的人,真的是白癡;白癡到不行的白癡。
偏偏很多媒體也不明究裡的跟隨起舞、以訛傳訛。
簡單來說,公設比之所以從1X%左右躍升至目前的33%,
最大的元凶是94年更改的規定,
只要是符合一定樓層、一定面積的建案,就得設置雙逃生梯。
再加上水塔、機電設施也可以登記面積,民眾也普遍喜歡挑高、寬廣的大廳,
致使建商也朝向氣派的一樓門廳去做設計。
所以,目前來說,很少可以看到公設比低於32%的新建案。
如果有的話,可以注意一下建案的
1. 可能是舊建照
2. 相較之下,門廳、梯廳可能比較狹小
但要注意的是,中庭花園、游泳池等設施,由於沒也有頂蓋,是不計入公設比的。
言歸正傳。
為何「公設計不計價」這件事,跟房價全然無關呢?
因為,對建商來說,整棟的建案預計有多少利潤是預先估計的。
假設,這間30坪(室內20坪)的標的要賣1,200萬,含公設計單價是40萬。
你以為現在政府開始強制規定「公設不予計價後」,總價就會變成800萬嗎?
(40(單價)*20(室內坪數))
當然是不可能!
結果會變成總價還是1,200萬,但單價變成60萬(1,200/20=60)
另外,對50坪(室內40坪)的中古屋來說,
假設當初屋主購入時是1,500萬,含公設計單價是30萬。
若公設不計價後,難道這棟房子的價值就會變成1,200萬嗎?
(30(單價)*40(室內坪數))
然後,買方要買時、就可以用1,200萬這個基準去跟屋主談價格嗎?
講到這邊,假設建商或屋主會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
那建商跟屋主一定是白癡。
同理可證,你應該可以體會到,
為何我說支持「公設不計價」=「降低房價」的人們是白癡了。
更何況,貿然的更改計價方式和制度,
會讓中古屋、新成屋的計價方式不一,突然增加市場紊亂。
就如同之前規定預售屋公設單價、附屬建物單價和主建物單價不應相同一樣,
這也是很愚蠢的規定。
雖然理念很好、卻沒辦法符合市場的實際交易情況。
因此,在實務操作上,還是以總坪數去計價,頂多在合約上註明各單價差異而已。
正所謂上下交相賊。
至於公設比過高這件事,應該是要回歸市場機制,讓市場去淘汰不合理的產品。
過高、不合理,那就不要買;有人肯買單,表示這在市場上是可以被接受的產品。
另外就是回歸登記制度,
該登記公設的部分就登記為公設,例如停車場。
雨遮該多大、就只能登記多大,不能再有土星環的亂象。
至於,搞不清楚公設比的民眾,就請多吸收些簡易新知吧。
平常買衛生紙、花個幾十塊的東西都斤斤計較,
結果花上千萬時,居然連最基本的公設比都搞不清楚、也不願意花錢去請教人,
這樣說得過去嗎?
==引用新頭殼新聞==
新頭殼newtalk2014.10.24 邱珮文/台北報導
都會區新建案的公設比節節攀升,根據最新統計,在台北市購屋者,平均有3成4費用是用來購買公共設施。對此,內政部長陳威仁今(24)天表示,政府目前無修法打算,等到房地產低迷的時候,大家付不起太高的總價,一般來說,建商就會試圖減少設備,推出「比較陽春」的建案。
蘋果日報今天報導,根據統計,近來都會區新建案公共設施的比例不斷增加,2005年台北市、新北市新大樓平均公設比28.8%、25.5%,至本月為止,平均公設比各增加至34.5%及31.6%。 等於是在台北市買1000萬元的房子,有345萬元是用來買公設。
對此,內政部長陳威仁今天受訪表示,公設比高有幾個原因。除了因為營建署針對公共安全,增訂防火空間、避難設備等要求外,建商為提高房屋品質,特別設置管理中心、交誼廳、健身房、游泳池等空間,都會計入房屋總坪數,造成公設比偏高。
對於外界呼籲內政部修法提高容積比例或明文禁止公設納入坪數計算,陳威仁則表示,容積比例並不會影響到公設比例,目前內政部希望在房屋交易時,建商能把公設項目、計算面積都完整呈現給消費者,促進公平交易,這是第一步。至於要降低公設比,主要須考量安全及房屋品質。
他認為,等到房地產低迷的時候,大家付不起太高的總價,一般來說,建商就會試圖減少設備,推出「比較陽春」的建案。也就是說,降低公設比有待市場機制的調節,內政部目前沒有修法打算。
留言列表